【驻村帮扶】第一书记“驻”进村,真心真情绘“梅颜”
发布时间:2025-03-10 14:29 来源:市自然资源局驻村工作队字体: [大 中 小]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25-03-10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5-01133
- 规范性文件有效性:
- 责任部门:
我的驻村日记
——第一书记“驻”进村,真心真情绘“梅颜”
九江市自然资源局驻武宁县鲁溪镇梅颜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陈志军
“陈书记的到来,我们梅颜村真是旧貌换新颜。”这是鲁溪镇梅颜村村民夏沅镇对驻村第一书记陈志军的评价。驻村三年多以来,陈志军走遍了梅颜村的每一寸土地,俯身躬行,尽其所能,积极探索着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为村子变强、为村民变富想法子、找路子,是人们眼中的“跑腿”书记,也是人们心中的“实干”书记。
“勤谋富乡策 深耕土文章”
2021年8月,陈志军被组织选派来到武宁县鲁溪镇梅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带着一份责任与情怀,开启了第二段驻村帮扶的事业之旅。从扶贫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陈志军深知工作任务有所转变,抓产业发展是他心中暗自定下的决心,尽管梅颜村产业基础薄弱,特色产业优势不突出,劳动力外流严重,但他始终坚定路是人走出来的,不是每一次都能摸着石头过河。
到村第一天,陈志军便与村“两委”班子开展了座谈,初步了解梅颜村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村干部的思路和想法,心里有了一定的底数。“步子不能迈得太大,我们首先要找准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把人、地、钱用好、规划好,逐步培养成熟,再大力铺开。”陈志军借助“娘家”的力量,邀请市规划设计集团到村调研,先后8次对梅颜村的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进行实地考察,精心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立足土地要素保障,调整100亩基本农田作为设施农用地,优化产业空间格局,盘活整合土地资源,为梅颜村未来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他通过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乡贤理事会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返乡创业政策,搭建沟通合作平台,动员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为筑巢引凤、返乡创业打通“最后一公里”。2022年,引导乡贤夏金山回村创办鱼菜共生产业园,至今已完成6轮养殖和出售,经营收入达400多万。2023年,引导致富能手夏清龙回村经营大棚种植,年收入达36万元。竭诚为企业搭建平台、促成合作,多次邀请市局领导调研土地流转、耕地保护情况,于2023年引进九江市九派城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流转840亩耕地连片种植高质量水稻、油菜等农作物,有效吸收村内闲散劳动力,“土地流转+就地就业”让村民挣上“双薪”。2021年至今,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积极协调下,梅颜村逐步建设有浩川消防制衣厂、恒温大棚种植业、鱼菜共生产业园、鱼塘养殖业、旅游垂钓基地、林下经济等,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群,壮大了村集体收入,并带动农民增收。陈志军与村“两委”充分协商衔接资金的运用,先后争取了300余万元的帮扶资金,为产业项目提档升级。
2024年以来,陈志军带领工作队与村“两委”全面梳理村内产业,分类推动帮扶产业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在原有桂花林基地上建设林下经济,对消防制衣厂改造升级为粽叶加工基地,对其他产业持续巩固,保持产业整体呈现良好态势。其中,为引进粽叶加工基地进驻梅颜村,陈志军与梅颜村党支部书记夏清锋多次前往与武宁县粽叶农产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交流合作事宜,实地考察其粽叶种植规模、粽叶加工链运行、销售渠道等优势,最终签订合同,并明确优先吸纳本村脱贫户及村民务工,为村民创造福利和增收是陈书记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架起连心桥,提升联动力”
陈志军注重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他结合村情实际,将梅颜村划分为4个网格,推选网格员定期走访联系农户,有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同时他定期组织召开院落恳谈会,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表达着自己对村里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新村建设、返乡创业等方方面面的主张和意见,陈志军则在一旁安静地听着,笑眯眯地把村民的想法逐一登记。这一举措在干群之间架起了“连心桥”,有效带动村民为乡村治理建言献策,多次被国家级媒体报道并推广,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善治密码。
陈志军认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是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关键所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他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每月牵头组织梅颜村“两委”班子开展党的理论学习,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进九江市自然资源局与梅颜村联合举办党日活动,有效提升了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制定了《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年度计划》,每周四晚常态化以“实地研学、集中自学、业务讲学、视频听学、干群互学”的“五学”形式开展研学讨论,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激发队伍活力。
陈书记在带队外出调研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茅坪村、坪下村的党建品牌在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心中勾勒着结合本村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以及特色产业,打造出独特党建品牌的蓝图。回村后,陈书记积极推动成立党员先锋队,带领党员深入田间地头,参与环境整治、扶贫帮困等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此基础上,陈书记带领团队深入挖掘本村特色,最终确定了以“五彩乡颜绘‘梅’好”为主题的党建品牌,村里的党组织建设焕发了新的活力。
“群众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驻村工作的核心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繁重而艰巨。所有工作从“解民情”开始,不了解情况就没有发言权。陈志军到村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工作队员走村入户,重点走访全村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家庭、遍访一般户。陈书记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时有两大原则。一是遇到能当场解决的问题,绝不敷衍:一次,在查看脱贫户账户流水时,发现每个月自动扣费288元,用于缴纳某种保险,且已经持续一年半时间。陈书记了解情况后电话联系扣款方,帮助脱贫户取消自动扣款并追回前期自动扣费。脱贫户追回“误扣”资金后,感激地握着陈书记的手说:“幸好你们及时发现,不然我不知道要被他们扣掉多少钱。”二是遇到超出能力范围的,详细记录后与村“两委”商讨或向上级汇报:在一次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脱贫户因视力残疾加重,主要劳动力收入大幅降低,陈书记不遗余力地积极协调,经支委会研究后为其将“非常保”争取到“常保”,让脱贫户享受到更加稳定的保障政策。始终秉持“群众之事无小事”的理念,全力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为了改善梅颜村的发展条件,陈志军频繁奔走于市、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等各部门,积极汇报梅颜村的发展困境和需求,争取资金和项目。这些资金使外毕小组原本破旧的外立面得到修整,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使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全面改造,功能更加完善,成为村民们办理事务、交流活动的温馨场所;使乡村道路完成了“白改黑”,平整的柏油路代替了过去坑洼不平的水泥路,村民们出行更加便捷安全,也为农产品的运输和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新建的“法律明白人”广场,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成为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阵地,提升了村民的法治意识。
“文化有活力 乡村添魅力”
“驶出重山方之外,怎料天外更有天。一馆通展九江治,科幻以现山水情。”在工作队带领村内儿童参观九江市空间规划馆后,梅颜村儿童夏鼎铃写下了这首现代诗《一馆看遍九江》。梅颜村的“竹林堂”诗社自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深受村民喜爱,也在不知不觉中浸染熏陶着村内老少。陈志军深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因此特别用活了“竹林堂”这一文化阵地,定期开展外出采风、迎春诗会和暑期书法课堂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2024年10月,驻村工作队联合市自然资源局退休老干部党支部组织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重阳节党日活动暨文艺汇演。为了把活动准备得尽善尽美,驻村工作队连续加班剪辑了宣传片、开场视频等。活动当日,梅颜村的“法律明白人”广场热闹非凡,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就在大家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时,陈书记发现了一位能歌善舞的村民——秀姨。他深知,这样的乡村文化能人是多么难得,他们是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能够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活动结束后,陈书记按照惯例进行走访入户了解群众意见。当他来到秀姨家时,秀姨热情地端出了四个热气腾腾的红糖鸡蛋。秀姨笑着说:“书记啊,你们为我们村子做了这么多事,又组织了这么好的活动,这几个红糖鸡蛋,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尝尝。”陈书记推辞不过,觉得每一口都饱含着老百姓对他的热情与厚爱。之后,驻村工作队计划在养老院举办慰问表演活动,陈书记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秀姨。秀姨说:“能有机会表演节目,为老人们带去欢乐,我特别开心!”通过举办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和老人们的生活,还拉近了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而秀姨从一个普通村民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展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无限潜力。
驻村的日子里,有汗水也有泪水,有困难也有收获。陈志军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需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的持久战。每一次看到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每一次听到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话语,他都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今后的工作中,仍将与梅颜村的村民们一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