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柴桑区:试点改革践初心,农田建设惠民生
自2023年开始,柴桑区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乡镇一级法人制改革试点、村级自建试点,改革试点工作走在了江西省前列。与此同时,柴桑区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坚持项目为民所建、为民所用,切实把为民好事办实,把惠民实事办好,办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民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来。
一、选址规划“尊民意”
高标工程群众策。项目报不报,项目区群众要知情。柴桑区申报高标准农田项目需经项目所在行政村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通过。工程建什么、建在哪、建成什么样,项目区群众要认可。新洲场三分场种粮大户杨彩霞说:“设计单位在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时,关于建设内容等在现场充分征求了农户的意见,并同我们一起进行现场勘察地形,这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区农业农村局、乡镇村业务人员坚持每个项目村都跑到,逐一召集村有关负责同志、村民代表和设计人员等进行座谈,广泛听取项目区干群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落实设计“三进三出”机制,最大限度地倾听民情,贴近民意,最大限度地避免后期可能会产生的矛盾。试点让乡镇、村职责更明确,资金权限、管理权限更大,话语权、自主性更强,“三进三出”更加精准,群众监督作用更加凸显,农民种植意愿更强。
二、工程施工“用民力”
高标工程群众建。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类别多、数量多、分布面积广,但绝大多数单体建筑物工程规模并不大,属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工程施工中需要大量使用农民工,对于农民工技能要求不高。柴桑区积极推进“以工代赈”,鼓励当地农村劳动力参与农田建设,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实施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面积2.7万亩,分为15个标段,施工期自2023年10月至2024年5月,经统计15家施工企业共使用本地农民工超过了500人,发放农民工工资达项目总投资30%,解决了村里部分年富力强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新洲垦殖场一分场试点以村民委员会作为农田建设实施主体,聘请了3名施工员负责具体现场业务,提供了4个公益岗位。高标准农田建设村级自建试点模式充分发挥了农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渠道,对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和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实施监督“鼓民劲”
高标工程群众管。项目实施过程中,健全群众监督机制,充分调动项目区群众参与施工监管,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是柴桑区农田建设的优良传统之一。如新塘乡实施2023年度项目建设面积4500亩,涉及7个行政村,每个项目村都成立了群众监督理事会,派出 2-5名在当地有影响、责任心强的老党员、理事会成员参与日常施工监管,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协调了矛盾纠纷。乡镇一级法人制试点让乡村与第三方衔接更畅通,矛盾协调更迅速,解决问题更及时,群众监督更到位,施工更廉洁更干净。
四、提档升级“解民需”
高标工程群众诉。随着柴桑区高标准农田项目的逐步实施,群众对项目的知情度、参与度逐渐提高,对农业生产的需要日益增长,如土质沟渠改造为现浇沟渠、生产路建设为机耕道。按照规定,项目结余资金应在原项目区增做工程,其目的是用足投资标准,完善工程配套,解决“补缺漏、亮特色、提形象”的问题。柴桑区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使用2021年度的高标结余资金856.4万元用于9个乡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提升,来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计划使用2022年度结余资金对马回岭镇蛟田村因暴雨破损的600米土沟进行现浇浇筑,解决群众的灌排需求。
五、竣工验收“听民声”
高标工程群众验。验收能否顺利通过,项目区群众那一票很重要。如岷山乡在项目单项工程验收过程中,邀请各个村相关负责人、种粮大户、小组长、党员群众等30余人参与项目验收,并对工程提出意见问题,根据意见罗列问题、建立整改清单,责令施工单位完成整改后,方予以通过验收。试点有效提高了区级验收质量,乡镇作为一级法人制的项目主体,把工程质量的监管贯穿全过程,农民群众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改变了以往区级验收抽查范围过小、验收质量不高的现象,从验收方式只能小范围地看“点”、大范围地看“面”,到可以从“点”到“面”全程监督。
六、土地流转“增民收”
高标工程群众益。高标建成后,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关系群众收益。自“十二五”以来,柴桑区高标准农田新建面积达到14.3万亩,占到全区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的80%,其中规模化经营比例达95%,丘陵地带道路通达率达到95%,平原地带达100%,提升耕地质量等别 0.2~0.3 个等级,提升土地流转费用约150元/亩/年,提高水稻产量约100公斤/亩,为全区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新洲垦殖场一分场书记盛锦松说:“分场4700余亩农田全部进行了流转规模化经营,提高水稻、小麦产量约100公斤/亩,土地流转租金亩均从350元提高到500元,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升。”新洲垦殖场三分场大户邓小安说:“我承包了80亩农田地势低洼、经常积水,现在种植大豆,预计9月中旬收割。一个月的时间高标进行了土地平整、排水渠修建,在10月下旬正好种植小麦,没有耽误农时,我对来年的收成充满了期待。”
七、工程管护“靠民保”
高标工程群众护。工程能不能用、好不好用、能用多久,是项目区群众最关心。柴桑区严格按照“区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要求落实建后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94.7万元,在进行单项工程验收时,乡镇将验收合格的项目移交给村委会,并办理资产移交管护手续,明确项目村应安排专人进行建后管护,对土地流转的项目区由村委会与流转大户协议落实管护责任。如涌泉乡使用9.31万元管护资金对往年已建成项目区进行维修管护,共计渠道清淤6.4km、道路清杂6.3km、涵管维修4处、沟渠维修10处、下田板维修30处。
八、项目信息“示民众”
高标工程群众督。项目立项要公示,竣工也要公示。项目建成后,按统一规范标准在项目区设立标牌,将项目主要参建单位、项目年度、建设区域、投资规模等信息进行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