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九江市十六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40257号提案答复

发布时间:2024-09-12 14:10 来源:本网字体: [ ]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24-09-12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4-01890
  • 规范性文件有效性:
  • 责任部门:


民盟九江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乡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提案》已收悉,非常感谢贵单位一直以来对我市乡村产业工作的关心。我单位对该提案高度重视,认真细致研究,积极组织落实,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主要载体,也是激发农业农村多种功能价值,吸引人才聚集和资源聚集的重要媒介。我市坚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强力推动全产业链建设,以产业兴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一、多举措盘活农村资源资产

近年来,我市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多举措、最大限度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一是鼓励村组统一流转。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村组统一流转、统一经营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武宁县罗坪镇洞坪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整合分散在各家各户手中的土(林)地。农户的承包权按约定的租金体现,而经营权则年底以组为单位按人口进行股份分红,解决了“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的矛盾,不仅务工人员能放心外出务工,农民也可以规模经营发展水稻及菌菇种植产业。2023年,洞坪村流转耕地1000亩,流转到本组村民经营的约占70%,跨组流转到大户或企业经营的占30%。二是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10月,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农村土地经营权出租合同(示范文本)〉和〈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合同(示范文本)〉(下称示范文本)的通知》文件精神,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结合全市农村土地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存在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督促县(市、区)加强签约过程指导,确保将双方约定的全部内容都体现在书面合同文本上,而不另行作出口头约定,从源头上避免因合同签订违反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不清引起的矛盾纠纷等问题。三是做好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2023年3月1日,自然资源部印发《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方案》,确定我市武宁县获得试点资格,按照中办、国办试点实施意见及部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我市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激活农村土地资源,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有力支持,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动力。2023年12月15日,武宁县成功入市成交一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采取出租方式入市,初定年限为10年,规划用途为仓储用地,成交地价45.441万元。

二、全方位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指出要做好“特”字文章,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我市依托本土特色产业优势,坚持以农产品加工业链接三产融合,推进规模化、集聚化,不断发挥品牌引领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组织品牌申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江西省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价工作,提高我市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截至目前,共发展各县(市、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2个(庐山云雾茶、修水宁红茶、瑞昌山药、彭泽鲫鱼、修水金丝皇菊、永修香米、瑞昌黑芝麻、武宁宁红野生茶、武宁蜂蜜、都昌大米、修水杭猪、湖口螃蟹)。目前,有44个企业品牌获得江西省全域品牌“赣鄱正品”授权认证;37个企业品牌入选江西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百强榜;6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江西农产品“二十大区域公用品牌”;“庐山云雾茶”分别入选全国区域品牌百强榜及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目录,位列第50位和48位。二是打造统一品牌。围绕“1+N”广告宣传活动,以央视为主阵地,结合高铁、地铁、商场、楼宇及新媒体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维度推广。先后组织“武宁野生宁红茶”“庐山云雾茶”和“修水宁红茶”参加央视广告宣传,组织“庐山云雾茶”“金丝皇菊”“永修香米”“瑞昌山药”“共青板鸭”等品牌参加“N”个渠道宣传,在高铁、公众号、杂志等多个载体上广泛宣传推广。借力抖音头部流量平台,宣传庐山云雾茶,与百万粉丝抖音官方号“山货上头条”合作品牌营销。结合“年味九江”年货节活动,在抖音、天猫、小红书、京东、微信公众号及省市各大媒体平台同步推送九江农产品,不断提高我市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及市场渗透力。

三、高标准强化“三农”人才支撑

聚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人才需求,以做大做强我市特色农业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三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我市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水平。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干事创业,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帮扶乡村振兴和水利等工作,培养了一支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青年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自2006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我市已累计选派4600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二是大力扶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以来,为缓解乡镇农技人员不足问题,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教育厅、人社厅、省委编办,在全省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工作。我市积极响应,大力推动,全市12个涉农县(市、区)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共招录474名定向全日制农业大专生,占全省近1/4,名列全省第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66名定向生走上了乡镇农技员岗位,定向毕业生充满朝气和活力,学习能力强、热爱农业、扎根基层,倾心服务“三农”,为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带来了新的面貌与气象。三是重视提高乡村人口素质。2023年全年,依托企业、培训机构和学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补贴性培训,为农村人口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17544人次,其中非企业职工8779人次。市高级技工学校开设扶贫特色专业班,为农村贫困学生开辟“绿色通道”零费用入学,精准扶贫户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比例超12%。积极落实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2023年开展农民工创业培训,累计2045人次,发放创业培训补贴141.29万元,有力地提升了返乡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乡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强农、绿色惠农,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立足我市山水资源优势,做强做大各县(市、区)选定的1-2个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入选省级备案名单的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市场为导向,精心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做优农业存量、做大农业增量、提升农业质量,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优化资源盘活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意愿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强化业务指导,推广使用土地经营权出租、入股示范文本,从源头上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同时压实属地责任,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推动我市农村土地稳步有序流转,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增收致富。

三、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江西省全域公用品牌“赣鄱正品”完整的品牌认证体系,带动九江市农产品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赣鄱正品”认证品牌全程全链监管评估,运用好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并指导“赣鄱正品”认证品牌围绕包装、品牌宣传、产品检测、品牌基地数字化打造及防伪溯源标签等开展建设。按照省厅农业品牌部署安排要求,建立九江市品牌推广、宣传战略体系,为打造市场爆品奠定基础。

四、持续壮大人才队伍。通过“5+2就业之家”平台、公众号、直播带岗等形式向返乡农民工、回乡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推行“企业下单、机构接单、劳动者点单、政府买单”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平台为依托,以服务“三农”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效能为重点,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推进建立职业农民的制度,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